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展新颜,居民“小康梦”照进现实
2020-07-14 10:52:00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作者:徐昇  
1
听新闻

  老城南是很多老南京人的童年记忆,秦淮区大油坊巷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清水砖墙、条台石阶、蜿蜒的街巷……这里处处有老城南独特的味道。然而,历经岁月洗礼,小西湖片区成为老旧棚户区,房屋普遍年久失修,居民生活不便。2017年起,小西湖片区改造工程启动,“小规模、渐进式”实施保护,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居民们向往的小康生活正在实现。

  探索新模式,与原住民“共生”

  堆草巷31号住户陈鸿荣今年70岁,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一个不大的院落,有三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10平米左右。“我家还算好的,屋檐下有个小厨房。邻居家则在过道两侧搭台子当厨房,雨天要在院子里打着伞烧饭。”陈鸿荣告诉记者,因为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房狭小,让大家很苦恼。

  与居民共同参与私家院落的改造,建设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院落。

  据介绍,小西湖片区位于秦淮区老城南东部,串接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形成了门东地区中轴线。街巷宽窄不定,无规则延伸自然形成的街巷肌理,串联了两侧风貌建筑,形成了毗邻关系复杂的江南民居式院落。

  “2015年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我们探索了一种新模式。”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说,过去,老门东在改造中虽然保留文保、历史建筑、古树古井和街巷,但采取的是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造成大量原居民未能回迁。而这次的改造不再像以往“自上而下”——保留要保护的,拆掉其他建筑,搬走原有居民。而是采用逆向思维、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政府与高校设计专家和志愿者团队合作,走进居民家共商量,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

  自我更新,即“尊重民意、自主选择”,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自住或租赁,或在片区内平移安置。“政府给我们修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专家教授帮我家设计改造图纸,还增加了阁楼。”陈鸿荣说,由于他和邻居因个人原因不能搬离,院落无法腾空开发利用,于是改造中设计了“共生院落”,建设方帮助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并与居民订立院子公约——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秩序环境。未来,老陈和邻居的院子将引入办公和文创等业态,与留住居民共处同一屋檐下,形成经营与居住和谐共处的“共生院落”。

  实现老城保护和改善民生共融共促

  马道街29号则被改造成一座临街的咖啡屋。咖啡屋坐落在车水马龙的路边,闹中取静。94岁的童奶奶是产权人,60多年前,她在这里建成了房子,养育了4个儿女,这座老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她的回忆。

  “最初上门谈搬迁时,老人家一口回绝了,不愿意离开。那么,租给我们可不可以?我们帮你改造,让房子增值。”范宁说,经过数月的沟通,最终与老人签下了长期租约。刚开始改造时,老人很不放心,在附近租房住,为的是能经常过来看看。当她看到房屋结构没有变,外墙青砖也得以保留,而且很多细节都做到位了,老房子又焕然一新,让老人很满意。

  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小西湖片区按照“一户一方案”的理念逐步推进改造提升。据介绍,小西湖片区改造自2017年5月启动,片区占地面积4.69万平方米,原有810户居民,搬走了408户,改造出48个院落。截至目前,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花间堂精品民宿、马道街29号咖啡屋、人美美育学堂、傅尧成故居、翔鸾坊、共享院、共生院、平移安置房等。对于不愿意搬走、故土难离的居民,可以申请平移安置房。建设方将一栋三层楼的公房进行一番改造,成为多套25平米至60平米的住房,生活设施齐全,作为老住户的平移安置房。

  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底,小西湖片区改造将初显成效。届时,走进蜿蜒的街巷,传统的江南民居、社区博物馆、大师工作室、24小时书屋、转角咖啡……城南故事将在这里延续,居民的小康愿景也将照进现实。小西湖片区将实现老城保护和改善民生共融共促,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未来小西湖片区将成为具有原汁原味,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的老城南和谐片区。

标签:
责编:张嘉珈

视频访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