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子铺捏出南京两套房
2020-06-04 10:55:00  来源:金陵晚报  
1
听新闻

  从大面缸里和面

  半小时,到机器压面不到5分钟;从买包子要粮票,到手机扫码线上支付;从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米饭,到买房买车安居乐业……2020年,对于“王记包子店”老板王志海夫妻俩而言,是他们从淮安来南京打拼的第27年。靠着一双巧手,他们在南京开店创业做包子,“包”出了现在的好日子。

  红庙美食街起家勤巧手“包”了27年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的红庙美食街,短短200米不到的巷子里集聚餐饮店50余家。若要给整街店家来一场“早起比赛”,“王记包子店”是当之无愧是第一批“早起的鸟儿”——每天凌晨4点,王志海与汤晓花夫妻俩就已经拉开了卷帘门,为开店做起了准备。

  穿上围裙,洗净双手,夫妻俩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天的工作:王志海将一块面团放入压面机,开启机器反复压面;汤晓花将发糕、豆浆放入蒸笼,将茶叶蛋加温。5分钟的时间内,面团变得光滑柔韧,然后被拉成长条,洒上面粉,拧成婴儿拳头大小的团子。

  一条长案前,夫妻俩左右并立,汤晓花擀皮,王志海包馅。只见他将皮微拢,迅速填入馅料,一边旋转一边用手指快速收口。从拿起皮到一只包子落地,时间不过8秒。不多时,长案上整整齐齐摆满了数十只包子。夫妻俩随即将包子放入蒸笼中,等待发酵的时间里,压面机轰隆隆声音又起……

  从夜色正浓到晨光初露,再到天色大亮……自王志海夫妻在红庙开起第一家包子店以来,这一“包”就是27年。

  从“万元户”到“新南京人”包子里有好日子王志海夫妻俩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石塘镇鹅钱村,在他年幼时,村民大都以务农为生,生活仅能温饱。

  1988年,王志海跟随父亲来到南京,在长虹路一家包子铺里当起了学徒。几年下来,学到一手好手艺的他,发现了早餐店的市场。1993年,他与妻子租下红庙一间店铺,开起了全街第一家早餐店——“王记包子店”。

  “刚开业的时候,肉包只要1毛6,菜包1毛2,最早的时候还需要粮票。”王志海回忆道,那时候,一只大肉包尚且算是小小的“奢侈品”,来买包子的人通常买得不多,一般拿回家给孩子打打牙祭。第一年,夫妻俩起早贪黑,年底一结算,赚了2万有余,成为了全村家喻户晓的“万元户”。

  尝到了甜头,夫妻俩的劲头更足了。王志海教会了妻子包包子的手艺,夫妻俩一起为包子店奋斗。2003年,两人以30万买下位于红庙小区的一处房产,一家4口迁了户口,正式在南京安了家,当起了“新南京人”,儿女也在南京上了学。随着红庙巷子里的餐饮店越开越多,经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打造为美食街,包子店凭着夫妻俩的好手艺,在一众早餐店中站稳了脚跟。

  坚持只做夫妻店紧跟潮流做新“包”不做连锁,自己制馅自己包,是夫妻俩一直以来的坚持。50斤的面粉混合着60斤的水,放入面缸中一和就是半个多小时;青菜烫软后制馅,往往一剁也是3个多小时。这一力气活一直持续至2010年,那一年,王志海购置了压面机等几台机器,运用机器剁馅、活面,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过去,大家都喜欢买肉包,现在卖得最好的是菜包。”王志海说。他还记得自己刚来南京时吃到的第一个烧卖,吃的时候油汁直淌,香得让他至今难以忘记。随着大众生活条件改善,健康均衡饮食逐渐代替多油多肉的饮食习惯。包子店品种也从原来菜、肉、甜3种增加至近10种,还新添了奶黄包、紫薯包等“网红”款。其中最贵的肉包不过2元,素菜包大多为1.2元。

  “他们家的包子,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吃,物美价廉。”今年76岁的居民夏威说。昨日早上5点一过,家住附近的夏威来到包子店,熟练地数出2个1元与4个1角的钢镚,买了2个青菜包。锻炼前,时不时来包子店买个早点,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一间包子店,两个人的奋斗史。王志海心头有一笔账:包子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刨去店租、原料等成本,一年能挣20多万。靠着包子铺,夫妻俩又在江浦贷款买了一套新房,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二一个上大三,而他今年47岁,还能再干上好几年。“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王志海笑着说。

标签:
责编:张嘉珈

视频访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