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尧山庄小区的居民自治垃圾分类收集点。
桶边指导员工作时长降至原先三分之一、垃圾分类运营成本大幅下降、收集点内外智能科技上岗……在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金尧山庄小区,有着一个特别的“居民自治垃圾分类收集点”,通过“居民自治+智能科技”,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2015年,金尧山庄小区在南京市率先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是全市首个撤桶并点、最早做到垃圾分类规范化收集点的小区。但是,自2019年10月小区实行撤桶并点以来,经过三年实践,一些问题逐渐凸显:一是垃圾分类质效难以进一步提升。虽然目前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5%,但是有部分居民参与持续性不够,指导员下班后或早晨上班时会发现散丢的垃圾;二是垃圾未分类日常取证难。居民不能有效参与垃圾分类的取证工作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难题,取证被动、证据链不足是其中的难点。三是运营费用高。由于环保屋采用的是人工加智能设备的手段解决桶边分类监管的问题,垃圾分类指导员工资占垃圾分类运营费用的比重大,但若减少桶边指导时间,垃圾分类质效下降明显,反之费用就居高不下。
针对这些痛点难点,栖霞区垃分办、尧化街道和尧新社区三级联动,以寻求创新、提高运营质量、节约运营成本为出发点,在金尧山庄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居民自治”模式实践探索。
何为“居民自治”模式?栖霞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赵阳介绍,金尧山庄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实行时间长、居民意识强、分类基础好,在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上,率先试点,将原先第三方运营公司管理的模式,改为由尧新社区为管理主体,将聘请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人员以及小区居民组成“居民自治”队伍,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居民自治的工作中,并与指导员无缝衔接,“待后期’居民自治’模式成熟后,将取代第三方运营单位的指导员,达到居民自治。”
8月23日,金尧山庄小区,记者就看到了这个特别的居民自治垃圾分类收集点:收集点门口一侧、内部投放点旁,两个带摄像头的智能“小睿”机器人正在工作中,“机器人会对过往投放垃圾的居民进行动作采集,判断其投放行为是否出现垃圾不分类、不入桶、投错桶等行为,并针对该行为记录取证,并督促居民将生活垃圾准确投入对应桶内。”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硕告诉记者,除了提醒和取证,机器人还能随时为居民解答垃圾分类方面的困惑,比如当居民不知道某个垃圾该投入哪个垃圾桶时,就可以立刻询问机器人并获得答案。
除了机器人,这个收集点的垃圾桶桶盖也是科技风满满。陈硕介绍,配备的这个人工智能桶盖,在自动称重、刷卡积分、上传数据的功能之外,还能利用摄像头监管垃圾分类投放行为,比如针对误投或错投行为,桶盖将自动识别上传系统,并以手机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居民,督促其准确分类投放,如短信累计发送3次,系统还将临时关闭垃圾分类积分卡的投放权限,并将信息反馈至街道相关部门,由执法人员等入户精准宣传教育,在居民改正后,第三方运营单位会对进行解锁,恢复投放功能。
而智慧科技的运用,不仅给垃圾分类点的桶边督导员减轻了工作量,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的运营成本。记者了解到,目前金尧山庄小区有环保屋1个,配备2名桶边指导员,每天工作时间共计14.5小时,目前试点后,“智慧”设备取代了大部分人工监督工作,现阶段指导员的工作时长由原先的14.5小时减少至4小时,既保证了垃圾分类质量,又减少人员成本,整体运营费用下降26.7%,待后期“居民自治”模式成熟后,自治队伍取代第三方运营单位的指导员,运营成本还将继续大幅度下降。
南京垃圾分类近两年,在政策制度上、分类体系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分类成效也进一步显现,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居民分类习惯还不巩固,日常管理上还有薄弱点,“金尧山庄小区的垃圾分类居民自治尝试,通过投放前增强组织动员,投放中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投放后对违规行为加强精准宣传和执法,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内生动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南京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龙瑞表示。